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烛光导航】“双导师”伴成长
发布时间:2013-03-19 11:16:51     发布者:sres     浏览次数:

(学生记者 徐爱珍)许明珠一直记得那段学习二次开发的时光:出于兴趣,她告诉导师自己想学习二次开发,导师便为她提供了学习场所和资料;后来她发现,自己毕业后不会继续研究二次开发,便放弃了继续学习。她很害怕导师责备自己,但导师只是说:这是一次学习编程的机会,能否学下去不重要,自己无悔就行。

来自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9级的许明珠,被保送硕士研究生,是该学院地理科学基地班“双导师”制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之一。

所谓“双导师”制,即该班除配备一名专业老师为班级导师外,在大一下学期,为每3至5人安排一名专业导师,直接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本科生享受研究生“待遇”,在实验室内参与专业导师的科研团队,了解专业前沿和应用热点等“第一课堂”无法获得的综合知识。

“与导师接触过程中,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让我获益匪浅。不仅如此,他还教导我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刚保送至中国科学院的2009级张韵婕颇有感触地说,实验室动手实践机会很多,虽然比较琐碎,但几年坚持做下来,感觉自己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合作。

“双导师”制自2009年1月起实行,在此过程中,两届学生收获颇丰。该班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突出,已具有与硕士生相当的就业竞争力。

已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读研的张津,是第一批受益者。大二即申请到国家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他曾如此感怀自己的本科生活,“打好本专业知识基础,以竞赛提高理论技术,以科研培育科学素养,以实习促进学科理解,以实践丰富校园生活,这是我为大学四年交出的答卷”。

张津那一届学生,在各类学术竞赛中表现出过硬的专业素养,31名学生中,有5人先后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中获奖,比例远远超过其他班级;在学校“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系列比赛中,学院4份作品获奖,2份来自该基地班。

“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力,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每每布置一个任务,他们都能超额完成。”专业导师郑永宏很是欣慰,基地班学生不仅项目顺利结题,而且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科研文章。

“‘双导师’政策执行时间不长,尚有不少挫折与困惑,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作为发起者,林爱文教授相信,通过该政策,学生将在科研中提升对专业的认识,再从专业素养的提高中增强科研能力,在科研路上越走越远。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第1300期 编辑:肖珊)

http://news.whu.edu.cn/paper/?paperid=73&pageid=261

信息服务
学院网站教师登录 学院办公电话 学校信息门户登录

版权所有 ©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29号 邮编:430079 
电话:027-68778381,68778284,68778296 传真:027-68778893    邮箱:sres@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