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学术科研

学术之星专访 | 任伟:别气馁,也许下一步就是成功

12月上旬,武汉大学研究生会组织开展了第十四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评选活动,经提名推荐、成果审核、线上投票和专家评审,我院2017级博士生任伟荣获第十四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荣誉称号。近日,为积极学习榜样力量,传递科研热情,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对任伟同学进行了人物专访。

350BE8

12月上旬,武汉大学研究生会组织开展了第十四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评选活动,经提名推荐、成果审核、线上投票和专家评审,我院2017级博士生任伟荣获第十四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荣誉称号。近日,为积极学习榜样力量,传递科研热情,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对任伟同学进行了人物专访。

采访内容

Q1:请师兄结合经历谈一谈在科研中我们需要避免哪些错误,给科研小白一点避雷指南。

首先是要先确立自己一个目标。刚开始步入科研的同学有可能是盲目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或者导师建议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内容,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原理。虽然说专业知识是比较广泛的,但每个方向的基本专业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偏差,需要对症下药去把握一些基本概念,有的可能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然后再思考下一步要怎么去做这方面。

其次就是多与导师沟通,探讨你对课题的看法,或许导师会给你一些指导和建议。因为刚接触课题,并不能全面地去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导师可能会给你一些好的建议,比如说研究内容部分,哪些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哪些还需要修改,从而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

然后是得多思考,再实践。因为对于科研小白来说,一开始可能都是想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取得一些成果。但是科研是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够达到的,而不是说运气好一下子就能成功。因为科研是一个对某一个问题反复思考,然后通过不断地实践去实现的过程。

最后要尽量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在做科研这条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会比成功要多得多。所以要尽可能的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它。遇到麻烦时,需要调整好自己心态,然后再出发。

需要避坑的地方具体来说,可能还是得多向师兄师姐去多多去请教。因为课题一般具有传承性,最好的捷径就是找实验室或者课题里同方向的师兄师姐多交流,多向他们学习。他们的建议会最大程度上让你避免踩入一些坑,少走一些弯路。

3800A7

Q2:做科研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习惯或者是品质?

第一个习惯是我刚刚提到的勤于思考问题。确定方向之后要多阅读文献,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总结,通过量的提升获得质的提高,才能够发现问题。

第二个习惯是要做好实验笔记。做实验的主要问题在于实验数据,但有一个同样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实验步骤。我用这些数据做了哪些步骤是需要详细去记录的。这样可以避免过一段时间之后,你需要回顾这个实验的时候却忘记了当时的操作。否则一直在回顾之前的实验,甚至有些数据是很难去重复获得的,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实验做完之后要把数据及时处理,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观点或新问题。

第三个习惯是得到实验结果之后尽可能的多跟导师及时沟通。有时候虽然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结果,但老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会给你一个新的思路,也许正是一个将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契机。实验结果需向导师定期汇报,也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可能看待问题也不一样。

Q3: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及时汇报。为什么要及时汇报呢?对于刚开始科研的同学,科研思维习惯还没有养成,建议分阶段地去汇报,这样对于工作的开展性或者延伸性的话有一定的好处。避免在课题完成准备整理时,导师发现某个致命错误,导致研究的大部分内容缺乏科学性,需要重新研究,耽误时间。而分阶段的及时去汇报交流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其次是在汇报前需要充分准备好材料。在汇报时,能让导师清楚地了解研究目的和进展,同时也能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提高科研效率。

Q4:师兄刚才提到阅读文献要不断积累,那么具体是怎样去做这个积累?

目前,文献的获取方式比较多:如,用Web of Science或谷歌学术去搜索关键词;关注学科顶级期刊的最近发文,它们代表目前的科学前沿,也可能是你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或者是关注一些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每天可以阅读近期的国内外好文。在文献阅读过程中,首先需要阅读一下论文题目和摘要,判断该论文与研究课题的相关性,有必要的话需要精读。阅读后可以先将文件做个标记,然后把它放到你的文档里面,至少下次需要时能及时回顾其内容。也可以采用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等,可以快速对文献进行分类或者按重要程度标星号,方便查找和后续文献写作排版。其次是要学会概括。不一定把文献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但用几句话来概括是有必要的。同时,也可以考虑文章的创新性以及研究内容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否有借鉴作用。

Q5:如何保持对科研的热情?

我个人感觉首先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探究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严谨和细心去揭示课题的未知面,也许会发现找到其中的乐趣,就会一直保持热情。那么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只是照葫芦画瓢,没什么太大意思,这样一种强制性的过程,肯定不会触发太多的热情。我觉得要从自身去看待这个问题,并且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说我为了做科研而做科研。科研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做科研还有其他的乐趣爱好去调节。一旦科研失败的话可以适当去休息,或者去做其它爱好,给自己一些缓冲和调节,重拾信心和热情。

Q6:如果从这个过程中找不到乐趣是否能说明我不适合做科研或者科研不是适合自己的道路呢?

也可能只是这个课题不适合你。首先可能是你的研究课题难度较大,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新的突破或进展,恰好这个课题落到了你的手上,没有被解决并不能说明你不适合做科研;也可能是这个课题不适合你,或者是你对这个课题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不太愿意去研究它,也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研究这个问题的方式。适不适合做科研是需要从多方面去讨论的,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这个过程,并不能仅从某个课题的成败来判定自己不适合做科研。

其次是个人心态的问题。如果自己喜欢做科研,并且有一定的成就,那么还要考虑的问题是你的心态到底适不适合。有的同学更倾向知难而退,我觉得科研可能太复杂,凭我一己之力很难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做了一两年没有成果就觉得很灰心。但是有的同学越挫越勇,会觉得这个问题大家都没有解决,我有信心去解决这个难题。

所以说,我们需要从课题、个人心态和科研经历等多方面去综合判断你到底适不适合做科研,而不是说从某一个角度就可以判定。

5D0782

Q7:师兄认为在国外联合培养期间最大的收获和成长是什么?

出国那一年的话对我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第一个方面就是生活。在国内我们学校有食堂有宿舍,一切都很方便,重心主要在学习方面。而在国外,学校不提供食堂和住宿,除了不耽误学习外,还需要着重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方面。因此,需要权衡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掌握一些新生活技能,比如买菜、做饭等。

第二个方面是学习。外导和国内的导师研究课题一样虽是一个大方向,但他们研究思路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我的课题中汲取了他们的优势,从多角度去剖析课题,从中给了我一些契机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使我的研究内容更丰富、更透彻。同时,也使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Q8:撰写英文文章的思路或者技巧方法。

从写作角度来说只要能把问题表达清楚了就行,不要留下任何歧义。现在我们国家的科研体系也慢慢壮大起来,其实你文章的受众大部分是中国人,即使是老外来看,只要你语法上没有问题,他就能够看懂你的意思。如果想要在表达方面进一步提高,就可以借鉴别人的文献里有哪些句子,但切勿把整个句子抄下来。文章框架主要根据期刊要求来撰写,尽可能把科学问题凝练。在写作过程中,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内容表达清楚,切勿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地道而让自己的表达过于复杂,留下歧义。

Q9:怎样做一场清楚的、精彩的、有趣的学术报告?

我认为做学术报告要像给人家讲故事一样,把前因后果或者经过结果通过一个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首先要做到对自己报告内容非常熟悉。其次根据报告时间,合理安排报告内容,把握报告时间,言语简便,要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在报告内容方面,需要简单的概括和介绍一下故事背景(即研究背景),即使是外行人也能明白课题的意义以及研究的重要性;着重论述课题的研究内容,突出自己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此外,还需要准备已经精美的PPT,使其他学者能更好的理解你的工作内容。

Q10:你觉得科研对自己的生活是否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具体产生了哪些影响?

首先对我的个人思维能力是有一定的提高的,现在别人给我说一个事情,我的反应会比以前稍微快一点,而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其次对我个人能力也有一个很好的培养,大事小事的处理能力都比之前要好;再者,通过科研我也拿到了博士学位和一些荣誉和奖项;另外就是发际线也变高了。

Q11:新年马上到了,师兄觉得未来一年有什么特别的规划或者最想完成的事情吗?

我现在已经答辩结束,下个月就要入职上班了。希望自己明年要多努力,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希望能够顺利拿到国家青年基金。

任伟师兄给师弟师妹们的寄语

没有理所当然的成功,也没有毫无道理的平庸。

别气馁,也许下一步就是成功。


5A8E56


采访:刘玮

文本:刘玮、任伟

供图:任伟、包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