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
English
学科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
发布时间:2017-09-30     发布者:admin         审核者:     浏览次数:

国家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介绍

本学科点具有完善的办学资源和学科群优势,同时拥有横跨测绘科学和地理科学等的3个硕士点和2个博士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和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可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后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是全国高校唯一同时拥有理工两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办学资源的学科点。目前已建立了以空间信息快速获取、管理、更新、可视化和应用的完整理论与技术体系,在测绘学和地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本学科点在地图学领域具有独特和垄断性的优势,又是我国最早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制图研究的机构,分别在1985年和1996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近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独立开发的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eostar在国家科委组织的测评中名列前茅,数字制图和多媒体电子地图技术也在全国独树一帜。本学科点具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先后有1人担任两届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副主席,多人在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组织中任职。有两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位评定组成员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名,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省部级跨世纪人才9名。

本学科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及发展前景:

1.当代地图制图学理论与技术。利用本学科点在地图制图学理论与技术上的传统优势,研究以普通地图、专题地图制图为核心,以地图分析应用为目的的理论与知识体系,为数字地图和GIS的地理信息分析和可视化技术服务。

2.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研究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模型、分析决策模型以及空间数据库的知识发现,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框架,为集RS、GIS、GPS于一体的地球空间信息学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3.全数字化地图制图理论与技术。研究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支持下的全数字化地图制图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实现由传统手工制图向全数字化制图技术的转化,更高效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开发的“多媒体电子地图集成工具Atlas2000”获得科技部表彰。

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研究以空间数据获取、管理、更新、可视化和应用为主线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并在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国防等领域拥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是国际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5.地理信息自动综合与多尺度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从8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研究地图及地理信息的自动综合问题,在结构化水系地貌形态自动综合、基于图论、计算几何学和分形几何学的自动化制图综合理论体系等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被国际同行称为该领域的“开拓者”,为多尺度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国家重点学科“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介绍

作为测绘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最早建设学科专业之一。1956年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后,即开设了地图制图专业(该学科的前身),老一代地图制图学专家,依托苏联在该学科上的支持,通过引进消化建立了地图制图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支撑平台和学术团队,该专业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一起并列为四大传统测绘学科。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测绘科学技术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发展,本学科也加入该转轨行列,产生了“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一直是作为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的骨干学科与优势学科。1993年本学科获得国务院批准的博士点,1998年获准湖北省重点学科,建立有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是武汉大学 “211工程”一期、二期重点建设对象,是“985工程”学科建设的平台之一。

经过50余年的发展,武汉大学的“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和办学条件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形成优势明显、研究方向明确、理论与技术应用并重的学科特色。主要表现在:

1.人才培养层次齐全。本学科点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成人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2001年到2006年其间,累积培养本科毕业生842名,硕士毕业生213名,博士毕业生87名。6年内本学科点接受来自5个国家的14名留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与荷兰、德国、法国等国家签订了长期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协议,每年联合培养硕士生6-10名和博士生1-3名。1名博士研究生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4名博士研究生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

2.学科平台坚实。参与建设的“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获得教育部“985工程”支持,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以及“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国家测绘局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部级学科平台。

3.师资队伍雄厚。现有教授24人、副教授30人。在中青年学术队伍中,有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和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45岁以下教师中博士学位人数占74%,一个团队入选省级优秀创新团队。

4.教学成果丰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获得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得2001年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了系列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教材,其中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土地信息系统》获2005年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

5.科研成绩突出。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973、国家863、海洋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横向开发等各级各类项目300多项;2004年和2005年以本学科点为第一完成单位分别获得2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深圳市地图”2001年获国际地图制图协会“杰出地图作品奖”,1篇论文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优秀青年论文奖;获得技术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有11项;科研经费达7683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其中160多篇论文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出版专著21部。

6.学术交流活跃。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竞争,有多人在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亚洲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等学术组织中任职;过去6年承办和协办了6个国际学术会议和5次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权威专家到本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包括短期合作研究、技术交流和联合指导研究生等;20多人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荷兰、英国、瑞典等国联合申请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7.环境建设优良。6年累计从“211工程”二期、“985工程”建设以及主管部门拨款、学校自筹、科研经费等多种渠道获得建设资金 11183万元。建立了数字地图桌面出版、地学虚拟现实等实验室,购置了一大批本学科领域的高档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面积达3200余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