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学术科研

【学科节】第二届全国高校地理与遥感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12月10日,第二届全国高校地理与遥感研究生学术论坛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秉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加强同领域学子友好联系”的宗旨,收到了全国各高校优秀硕博研究生踊跃投稿,也得到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次学术论坛以地理学科视角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服务国家科研四个面向,从“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空间信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多角度设置一个主会场和四个分会场,既立足于各大院校的专业特色,也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学习氛围,进一步加强校内相关院系以及全国其他高校同领域学子之间的友好联系。

12月10日上午9:00,论坛开幕式准时召开。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沈焕锋教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李慧芳老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陈奕云老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胡元超老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管小彬老师出席了本次开幕式,同时参会的还有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同学。

会议第一项,沈焕锋院长致辞。沈院长首先代表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对各参会单位老师、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研究生群体是青年人才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国家科教兴国的重要担当,学术论坛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交流学术经验,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通过交流观点、思想碰撞一定能拓宽学术视野,帮助我们广大研究生实现素质、知识、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为国家建设取得更大的贡献。随后沈院长对我院的地理学科进行了介绍,肯定了本次论坛的举办理念,赞扬了其在打破各大高校学术交流壁垒中的发挥的作用。最后,沈院长诚挚地表示希望各位研究生都能在本次论坛中汲取新知识,开拓科研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会议第二项,李慧芳老师和胡元超老师分别带来了特邀报告。李慧芳老师的报告主题为“多源数据协同的城市环境遥感监测”,主要包括背景介绍、光学影像薄云校正、地表温度无缝重建、城市结构与热分布四个方面。李老师首先介绍了遥感辐射差异产生的成因,主要包括云层、建筑、地形等的影响,随后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耦合散射规律的薄云校正以及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地表温度产品厚云校正的原理和方法,最后李老师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团队就城市建筑形态与城市热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研究,说明了多源数据集成、融合、协同是实现城市环境时空连续监测的重要途径。



胡元超老师的报告主题为“食物系统碳排放与碳中和”,报告从食物系统的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为我们介绍了碳排放核算、减排潜力模拟、新型减排路径探讨等方面的研究,并以自己团队的研究进展入手为我们讲述了食物系统碳排放模拟研究的前沿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碳减排的措施和建议:如食物替代、提高农村地区的饮食质量、减少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等,这些途径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实现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效益。



分会场一 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本分会场邀请了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王海军教授和洪松教授作为点评老师。

分会场四位嘉宾同学就自己的研究方向作了精彩报告。首先是来自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段静宜同学,她的报告探讨郑州市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720暴雨与郑州市地表沉降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时序InSAR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杜文杰同学基于GEE平台生产了一套可用于监测SDG 11的不透水面时序产品,并结合地球观测和人口普查数据,使用土地利用效率指标估算了中国433个城市25年来城市化的土地、人口和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刘青同学以中国海口市为例,利用流体力学模型评估热带气旋复合洪水风险,可以为预防沿海洪水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最后一位是来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强婷婷同学,她以武汉市为例,研究了城市社区治理去中心化的演进过程、路径及影响,揭示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去中心化的演进过程,提出了社区治理去中心化的两条实现路径,并基于“武汉城市留言板”数据检验去中心化给社区治理带来的影响。



听取汇报后,王海军老师和洪松老师分别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了点评,老师充分肯定了各位同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进取与探索精神,并且对每位同学汇报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同学们获益匪浅。


分会场二 情系“三农”谋发展,助力乡村促振兴

分会场二邀请到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赵翔副教授来与各位参会同学进行深入交流。

分会场同学围绕三农问题进行主题汇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殷齐琪同学围绕土地综合政治推动乡村重构与转型进行汇报,描述了土地综合政治驱动乡村空间、经济和社会重构的三个关键机制;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应苏辰同学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分析江南水乡背景下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的识别与评价研究,建立一种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可行的识别及评价方法体系;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罗海凤同学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探究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规模与空间格局协同模拟研究,构建模型实现对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规模与空间格局的协同预测与模拟。


听取报告后,赵老师对各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赵翔老师对几位同学选题的时代性和完整的研究设计以及熟练的表达能力进行了认可,分析了汇报中的模型选取、文献阅读等方面。同时,赵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进一步细化模型,结合更多实例等。


分会场三 探索时空信息应用,打造智能美好未来

本分会场的点评专家为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管小彬老师。

首先由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牛玉娇同学带来报告。为了分析尚未解释清楚的GNSS季节性形变的可能来源,牛同学定量研究了分析中心内部的不一致性、GNSS交点年误差、区域负载形变以及负载模型的不确定度等对GNSS季节性形变的贡献;来自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王立波同学从语义分割的概念介绍出发,介绍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基于Transformer的解码器,构建了U型Transformer网络用于城市场景的语义分割任务;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郭昊南同学针对复杂城市场景内建筑物存在语义差异的问题,提出了场景驱动的多任务建筑物提取网络框架;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红丽同学,李同学首先对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而后对FY-4A/AGRI传感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交叉定标流程及研究结果进行介绍;最后一位分享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吴瀚逸同学,吴同学构建了“危险-暴露-脆弱”高温风险综合评估框架,并进行高温风险主导因子分析,分析得到长三角地区高温风险具有显著空间差异性以及高温风险的主导模式。

管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研究方向、工作内容以及展示效果,建议同学们可以在汇报中对相关模型和基础知识进行更多的介绍,同时可以增加与其他方法的对比以及关于评价指标的说明。



分会场四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共筑生态文明国家

本会场邀请到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陈奕云老师作为点评嘉宾。

第一位带来分享的是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潘思佩同学,探讨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碳排放的关系,为低碳城市和双碳目标提出了相关建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张棋同学对中国自然状态气象干旱到水文干旱传递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可以通过一些指标将该传递特征进行量化,以便更准确地进行预警;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郭银坤同学围绕如何有效整合多源生态环境数据问题展开,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新指标,探究了中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城市群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赵思晴同学围绕中国本土维管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展开,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维管植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多样性热点和热点受保护现状,初步探讨了如何在未保护区开展特有种的保护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关建议。


之后陈老师对同学们的报告进行了细致的点评,首先肯定了同学的工作,对同学们的研究方向与成果给予极大肯定,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再接再厉,鼓足干劲,发表更多高质量的文章。


据悉,第二届全国高校地理与遥感研究生学术论坛2022年武汉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重点项目。活动举办成效良好,吸引了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通过本次学术论坛,积极倡导创新实践,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水平。该活动作为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品牌活动,自2021年起已成功举办多届。在此基础上,我院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创新活动主题,完善活动流程,努力搭建一个紧跟时事热点,聚焦国家发展的高起点、多领域学术交流平台



撰稿:张美聪、蔡自蕊、辛格格、侯亮辉、杨团生

供图:张美聪、蔡自蕊、辛格格、侯亮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