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
English
学院新闻
借阅之星自述:读书的趣味
发布时间:2015-05-07     发布者:mlh         审核者:     浏览次数:

读书的趣味

资环院2013级本科生 周悦

编者按:

无论我们拥有怎样的大学记忆,希望至少有一次是沉浸在图书馆,感受自己的灵魂与智慧光芒相遇的那种充实和愉悦。总有些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总有些梦想值得我们去追寻。多读书,善读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敏锐的人,会思考的人,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

当校图书馆的老师打电话联系我:因为一年借了204本书,荣获武汉大学“2014年度十大借阅之星”第五名时,除了开心,更多的是惊讶。我原来看了这么多书!

回顾上大学以前的自己,虽然没有计算过,但也读了不少的书。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一到星期天,爸爸就会带我去图书馆看书,有时骑车,有时坐公交,图书馆的窗户是蓝色的,在三楼。那时候,书的种类当然没有我们图书馆的多,但是对我来说,已经是“太多”了。我总会选一些花花绿绿的童话书,虽然看不懂字,但是配合图片还是能猜出意思来的。也因为这样看书,认识了很多生字,从没有为语文老师听写生字犯过愁。上了初中以后,我就自己办了一张借书卡,在周末和放暑假的时候就会去图书馆借一些书刊。虽然也会看一些名著,但借的最多的还是《故事会》。当时还没有合订本,有的都是那种图书馆员自己钉起来的,虽然很简陋,但是里面一个个小故事还是让我欲罢不能。图书馆的座位很少,随处可见像我一样大的人席地而坐,手捧着书读,颇有古风。高中以后看的课外书就比较少了,但是那种老师在上面讲课,偷偷在下面看课外书的感觉会永远烙在我的心里(当然并不提倡)。当时最喜欢的作家是江南和王小波,江南写的《此间的少年》激励了我多少个不得不熬夜做题的夜晚,而王小波嬉笑怒骂的散文则是学习后消除疲惫的良药。

进入武汉大学后,在读书方面最大的改变应该就是范围变大了,种类变多了,不会只看自己知道的,听说过的,而是随意走到一个书架前,打开一本书,就可以看下去。之所以会有这种改变,应该归功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体会能力也增强了,更能够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现在的我,读书的功利心变淡了,不再想自己能得到什么,而更注重沉浸在作者营造的世界里,和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验另一种也许自己永远也不会经历的人生。

为什么会读书呢?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对我而言,应该是读书过程中的趣味性吸引了我。京极夏彦在《虚言少年》中写道:“高远的理想,高尚的人格,高雅的理论,高级的境遇,都拥有与其本质无关的趣味性。幽默性和趣味性隐藏在每个角落。”如果单纯把阅读当作任务,或是单向的知识输入的过程,而不发掘其中的趣味的话,一定是坚持不下来的。我喜欢细细品味书中情节的转折,细腻的心理描写,我把这当作读书的一种趣味。

对有些同学来说,即使把所有空闲时间都利用上,可能一个星期只能看一两本书,所以,看书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陶渊明的读书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是我所推崇的。从小爱看书,练就了我较快的阅读速度,一本书我可以很快就看完。当然,并不能记住所有的细节,只能掌握一个大概。但是,如果读过第一遍之后,感觉值得细细品味的话,我就会再读,再读。真正有意思的书是读不厌的,就像钱钟书的《围城》,读的次数越多,就会在里面发现更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收获就好了。

最后,希望大家多读书,体验书中的百味人生。如果觉得以前读的书不够多的话,也没有关系,能做到“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好。毕竟以后进入社会,我们读书的时间、精力会变得更少。祝每个人都能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度过无悔的大学生活!